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你了解多少?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你了解多少?
在教师招聘考试中,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是核心考点也是难点,这一知识点的考察,对于学生来说,水平阶段对应没有多大问题,但对于各阶段的特点就常常把握不透了。接下来,带领大家一起走进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希望可以帮助大家顺利掌握这部分的知识点。
一、研究方法:
道德两难故事法。科尔伯格继承并发展了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同样采用的是故事法的方式进行的研究,这里大家要注意皮亚杰采用的是对偶故事法而科尔伯格采用的是道德两难故事法,此部分常混淆考查。道德两难故事法中最广为流传的就是“汉斯偷药”或称为“海因兹偷药的故事。故事内容:一位妇人身患重病,仅有一家药店的一种药物可以治疗,老板制药成本200元,实际售价2000元,该妇人的丈夫汉斯四处筹措,仍得不到全部药费,向老板苦苦哀求便宜或者赊账卖给他,哀求无果。汉斯走投无路,撬开了药店的门,为妻子偷来了救命的药。该故事中,汉斯面临的是两难困境,“偷”与“不偷”两种道德规范不可兼得。将这样的两难故事讲给不同的人听重点收集他们给出的“偷”与“不偷”的理由。最终科尔伯格就将人的道德发展分为了“三水平六阶段”。
二、“三水平六阶段”理论结构及特点
分为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每个水平又分为两个阶段。
(1)前习俗水平
阶段1: 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
儿童评定行为好坏着重于行为的结果,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
阶段2: 相对功利定向阶段
儿童评定行为的好坏主要是看是否符合自己的要求和利益。因此第二阶段的特征为“满足个人的需要”。
(2)习俗水平
阶段3: 寻求认可定向阶段(“好孩子”定向阶段)
儿童认为凡取悦于别人,帮助别人以满足他人愿望的行为是好的,否则就是坏的(他们寻求与众人的共同愿望和一致意见决定成为众人眼中的“好孩子”) 因此第三阶段的特征为“关注社会看法”。
阶段4 :维护权威的道德定向阶段
儿童认为正确的行为就是尽到个人责任,尊重,维护社会秩序,否则就是错误的(他们已经意识到良心与社会体系的重要性)
(3)后习俗水平
阶段5 :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儿童认为道德法则只是一种社会契约,可以改变,不能以不变的规则去衡量人。认为法律和规范是大家商定的,是一种社会契约。他们看重法律的效力,但同时认为契约和法律的规定并不是绝对的,可以应大多数人的要求而改变。在强调按契约和法律的规定享受权利的同时,认识到个人应尽义务和责任的重要(法律可以改变)
阶段6:普遍原则或良心的定向阶段
儿童已具有抽象的以尊重个人和个人良心为基础的道德概念,认为个人一贯地依据自己选的的道德原则去做就是正确的。动机好,行为好。道义高于一切。
大多数9岁以下的儿童以及少数青少年处于前习俗道德水平,大部分青年和成人都处于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科尔伯格认为只有少数人才能达到。
三、练一练
1.科尔伯格研究儿童的道德认知所采用的方法是( )。
A.对偶故事法 B.两难故事法 C.观察法 D.问卷法
【答案】B。
科尔伯格研究儿童的道德认知所采用的方法是两难故事法。注意不要与选项A混淆,对偶故事法是皮亚杰在研究儿童道德发展中采用的方法。
2.小红认为遵守交通法规是人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根据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小红的道德判断处于( )。
A.惩罚服从取向 B.相对功力取向 C.寻求认可取向 D.社会契约取向
【答案】D。
处于社会契约定向阶段的人认为法律和规范是大家商定的,是一种社会契约。他们看重法律的效力,但同时认为契约和法律的规定并不是绝对的,可以应大多数人的要求而改变。在强调按契约和法律的规定享受权利的同时,认识到个人应尽义务和责任的重要性,其关键词为“责任”和“义务”。由题干中小明意识到“遵守交通法规是人人应尽的责任与任务”,因此选择D。
点击分享此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