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务员网 地方站:
您的当前位置:黑龙江公务员考试网 >> 时政要闻 >> 重要新闻

申论积累:习大大用典——于安思危,于治忧乱

发布:2019-08-29 10:56:11 字号: | | 我要提问我要提问

  习近平用语是公务员考试申论资料必备素材,对于申论写作有非常大的帮助。在他的文章、讲话、著作中,常常引用古代典籍中的经典名句,寓意深邃、生动传神,既具有启迪的意义,也彰显了中国的文化自信。今天黑龙江公务员考试网为大家带来习大大的学习用典——“于安思危,于治忧乱”。

 

申论积累:习大大用典——于安思危,于治忧乱


于安思危,于治忧乱。


——2019年7月16日《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增强推进党的政治建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重要文章


■ 原典


不乱离,不知太平之难;不疾痛,不知无病之福;故君子于安思危,于治忧乱。


——﹝清代﹞魏源《默觚·学篇》


 ■ 释义


其意是在安定的时候应思虑危难,在稳定的时候要担忧动乱。


 ■ 解读


从哲学角度来思考,这句话首先包含着事物矛盾双方相互依赖、相互转化的关系。翻开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安”与“危”、“福”与“祸”这样的字眼,频频出现于文学作品,用来说明世事变幻无常、矛盾相互对立转化。道家学派对这一思想的阐述最为全面、也最为深刻,老子和庄子先后提出过“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安危相易,祸福相生”等论述;《淮南子》中记载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故事,更是形象地阐述了“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的道理;唐代杜荀鹤的《泾溪》一诗中提到,“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这是通过渡溪这一事例,深刻揭示了安与危相互转化的内在规律。当然,矛盾相互转化关系不仅出现在古代哲人的笔墨之中,也广泛存在于自然界气象万千的变化之中,“暴风雨前的宁静”就是对这样一种哲思的最好印证。


我们学习古人的这一哲学智慧,实质上是为了警醒自己,从而达到“避危于无形”的目的。这也正是“于安思危,于治忧乱”所要传达的现实意义,即我们现在常说的忧患意识。在中华民族悠远绵长的历史河流中,沉淀着太多金科玉律,告诉人们“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周易》中提到“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这句话开门见山地指出居安思危的治世理念,和“于安思危,于治忧乱”相互呼应、异曲同工;《左传》中讲道“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这是运用层层递进的方式,深入剖析了居安思危能够避免祸患的原因;《新五代史》中说道“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是从正反两面进行比较,告诫世人要常怀忧患之心;而《晁错论》中的“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则一语道破了要居安思危的原因,即最难以解决的祸患通常表现为表面平安无事但实际暗藏隐患。因此,我们一定要未雨绸缪,这样才能做到“先事虑事谓之接,接则事犹成。先患虑患谓之豫,豫则祸不生”。同时,我们也应时刻自警自省、防微杜渐,才能避免“堤溃蚁穴,气泄针芒”的危险。


我们党善于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总结经验,无论是革命事业遭遇艰难险阻还是取得重大进展,共产党人都能够不忘初心使命,保持清醒理智,怀揣忧患意识,在前进的路上不断化解风险挑战。在1945年召开的中共七大上,面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即将取得最后胜利的大好形势,毛泽东同志却在报告中告诫同志们要“准备吃亏”,并一连列举了我们党可能遭遇的“17条困难”。毛泽东后来为之解释:“如果我们不准备不设想到这样的困难,那困难一来就不能对付,而有这种准备就好办事。”同样,在中国革命即将取得全面胜利的前夕,毛泽东把入驻北平喻为“赶考”,认为夺取全国胜利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可以说,正是具备了这种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我们党才能从嘉兴南湖的红船出发,一路劈波斩浪、扬帆远航,接连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改造、改革开放等伟大胜利,带领中华民族走上繁荣发展的道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揽全局、科学决策,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我们在看到发展前景的同时,也要看到前方道路的曲折,“越是取得成绩的时候,越是要有如履薄冰的谨慎,越是要有居安思危的忧患,绝不能犯战略性、颠覆性错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改革发展的过程中,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取得更多新的伟大成就,才能继续蹄疾步稳、坚强有力地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而奋勇前进。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作者:谢毅 刘美霞


点击分享此信息:
没有了   |   下一篇 »
RSS Tags
返回网页顶部
CopyRight 2019 http://www.hljgwy.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5022290号-23
(任何引用或转载本站内容及样式须注明版权)XML